>首页> IT >

历经十八个月,这场600亿创新基金“实验”交出“答卷”

时间:2022-03-26 17:19:44       来源:华尔街见闻

2020年9~10月,预期享受独特配售资质的五只创新未来基金(史称“蚂蚁战配基金”)先后成立。

当年合计600亿的成立规模,罕见的销售模式(几乎由支付宝平台独家销售),以及其时铺天盖地的营销宣传,都可以入选基金销售历史上的划时代事件。

(上图是2020年宣传视频)

但18个月后,这批基金在即将封闭期届满转型为LOF上市基金的这一刻,它们和主销售平台支付宝都保持着罕见的低调。

这不仅是因为上述产品目前业绩参差不齐,更因从发行时点、到募集方式、到产品设计、及至后期客户沟通服务来看,首批创新未来基金都有值得反思的地方。

甚至当年渠道首创的直播带货、明星引流、大规模线下线上联动营销等流量导向的销售方式,回头看都有不免有值得反思的地方。

回顾还可以发现,由强大销售渠道主导的“运动式”基金发行方式,也隐含相当的业绩风险。

易方达率先公告转型

在5只创新未来基金中,易方达创新未来基金是率先发布公告封闭运作期及届满相关安排。

公告显示,根据基金合同约定,基金的封闭运作期将于2022年3月28日届满,基金自2022年3月29日起进入开放期,基金名称变更为“易方达创新未来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(LOF)”。

同时,公告显示,易方达创新未来基金将于2022年3月29日起开放日常申购、赎回、转换和定投业务,二级市场交易仍照常办理。

由于首批创新未来基金的产品设计和运行机制都是高度类似的。可以预计,后续其他四只创新未来基金(华夏未来创新、汇添富未来创新、鹏华未来创新、中欧未来创新)应当也会陆续公告类似的封闭运作期届满及转型安排。

业绩参差不齐

在募集时候,市场关于业绩的期待是非常高的,线上的宣传也常常集中于此处。

但实际上的结果是,截至3月25日,仅易方达创新未来的净值在1元“面值”以上,其余产品均录得浮亏。(见下图)

整体业绩看,哪怕与同期已成立的混合型基金相比,亦不占优势。

发行时点“不理想”

这当然不是说,上述基金的管理责任都在管理人自身。

相反,当年的基金发行时点的选择,对如今的业绩有重要影响。

回看历史可以发现(下图),2020年9月29日到10月13日,上述基金成立时,已是这场两年半行情的中后期。

约5个月后,本轮行情上摸最高点后展开一轮急速调整,并一路震荡调整至今。

而一个混合型基金的建仓周期通常是6个月,也就是说,首批创新未来基金的建仓期,基本包括了A股行情最后“冲顶”的时间段。

那么为何选择这个时间呢?

业内管理机构普遍表示,由于该批产品是为了对接原定2020年10月发行的大型互联网公司的战略配售的。因此,即便业内对发行时点有看法,也不可能对该产品的发行时间有任何影响。

锁定时间“较短”

此外,另一个引人关注的原因是,首批创新未来基金的锁定期的设置。

产品公告显示,首批5只创新未来基金的封闭期只有18个月,这约相当于,业内已较普及的36个月(3年)以上的偏股基金锁定期的一半。

更短的锁定周期,意味着基金经理的决策,要更多顾及短期流动性的需求,叠加相对高位的建仓时点,操作难度陡然上升。

那么为何要将锁定期限定在18个月呢?

业内反馈的声音是,这亦与相关产品的定位,以及对线上投资者的接受度的考量有关。

但无论是何原因,18个月的封闭期设置,直接导致了如今基金在相对低位打开申购赎回。

而原来的基金持有人,能否有足够“定力”,在未来产品全面开放申赎后,继续“坚守”,则只能打下一个问号。

立体营销“埋隐患”

首批创新未来基金,亦是业内有史以来第一度大规模的线上线下联动营销。这个当年极为轰动的营销案例,现在回头来看,“槽点”多多。

当时,(业界认为的)作为支付宝平台上“战役式”发行新基金的首战,各家公司都被要求拿出大量资源全力配合销售。

也因此,该次发行创下了诸多第一。

第一次见到新基金发行刷屏,第一次在大量线下广告位上看到新基金的推介文案,第一次看到直播带货基金,第一次在基金直播间见到脱口秀明星。

当然“拉胯”的情况也一堆:

各种线上推介文案的“虎狼之词”,对收益率进行“暗示”。

各种对基金可能获得的配售资源的强推。

直播间内,各种不规范的明星对话等等。

相关的情况,直至基金业协会发布《直播业务专题讨论会会议纪要》,对直播业务涉及形式、红包发放规范性、合规内控以及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等问题进行梳理规范,才算有所收敛。

后续看,类似的“立体营销模式”,固然在大众市场中形成了声势,为同期拓展大批新基民创造了条件。

但也直接导致,相当数量新基民是在风险认知不够清晰、产品了解相对粗浅的阶段成为了基金投资人。

这或许亦助推了如今,相当数量基民对基金业绩的不理解、不满意。

“运动式”发行不可取

整个创新未来基金的募集,其实还从另一个角度证实了一个业界规律:

就是以“战役”式、“运动式”做资管产品发行,追求批量爆款基金,是有许多潜在风险的。

行业和市场规律需要尊重,对于基金目标的设置、发行时点的选择不可过于自信,对于基金专业人士的意见要能够听取,这些都是可以汲取的教训。

回顾下,首批创新未来基金能在十多天内,在几乎单一销售渠道上,首募600亿资金,当然是个创纪录的事情,凸显了线上基金销售的能量和潜力。

但投资历史上,创纪录的突破,经常伴随着创纪录的反复和回撤。

试想下,若是相关基金产品不必集中发行,不必追求批量爆款,不必都集中在一个时点,是不是如今的基金业绩会有可能表现的更好?

若是首发规模可以克制一些,不必每个产品募集120亿,或许这批基金经理的管理难度也可以小一些,投资人的体验也会更好一点?

发行期的热闹终究是“雨打风吹去”,持续的中长期业绩才相对“永恒”,这或许是如今时点我们的又一大经验。

关键词: 基金销售